愛爾蘭作家莎莉.魯尼(Sally Rooney)的小說《正常人》(Normal People)描述一對青梅竹馬男女,梅黎安及康諾從高中至大學畢業的愛情之路。是一本讀者年紀與主角越相近,越能貼切感受的小說,也是一本只有年輕作者才寫得出來的書。當時間走遠,高中大學生活中窒息的事可能都變成微不足道的小事,然而那時的我們都有著柔軟、容易受傷的心,某些傷痕會伴隨著我們成長但不易察覺。
日常瑣碎的對話編織的細膩情緒
國中的某堂下課,我發現我變成了空氣,像是走在臺北車站,迎面而來有許多人,但人人都開啟了自動閃避雷達,你不會撞上別人,但也不會記得擦身而過的人。沒有人和我一起走去下一堂課,位於隔壁棟的教室。這是我13歲的日常。
可能是上述的經歷,讓我讀《正常人》時,對梅黎安的高中生活分外揪心。即便她裝作無所謂,但同儕的關係在那時的世界裡是無比重要的事物,於是她武裝自己,讓自己被家庭及學校的冷漠劃得傷痕累累的心不被察覺。書中的梅黎安像是沒有靈魂的存在,她將自己僅剩的心意交給了康諾,除了與康諾相處之外的她都僅是這世界上的一副行屍走肉的軀殼。可能是這樣的因素,《正常人》全書的對話都沒有上下引號,我們像是在各個空間偷聽梅黎安和康諾私密對話的人,悄悄地、靜靜地觀察兩個靈魂從相遇、碰撞、分離、修補、復原的過程。
渴望正常,也渴望與眾不同
《正常人》一書以正常人為名,試圖從梅黎安與康諾的生活中尋找何謂「正常人」?誰能定義正常?《正常人》的故事時間軸橫跨2011年至2015年間,描述兩人從高三至大學畢業的生活。根據心理學的理論,在這段期間,建構自我認同與探索愛的樣貌是這此階段人生的重要課題。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於1954年的書籍著作《動機與人格》中提出需求層次理論,後續被廣泛應用,也衍伸出不同版本。依照最初的版本,從較低階層到較高階層,依序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的需求、受尊重的需求與自我成就的需求。其中愛與歸屬的需求是希望自己被接納,成為團體的一份子,如友誼、團隊感等,免於陌生、孤獨,屬於一種情感上的依附。
同樣在1950年代,德裔美籍心理學家愛利克・艾瑞克森(Erik Erikson)提出正常人的一生,從嬰兒期至成人晚期,可分為8個發展階段。其中於青春期(約13-19歲)的主要任務是在同儕關係中尋找自我,是別人眼中的自己與自我認知的自己相互反應的過程。
由上述理論我們可知,關於自我認同的建構,其實是從與他人互動中逐漸清晰的。在梅黎安與康諾的高中生活,梅黎安雖出生富裕家庭,但自幼遭受家庭的肢體與心靈暴力,被灌輸自己不值得被愛的感受,使她封閉自己的心靈,關閉感知他人情緒的能力。在當時的梅黎安是社群系統裡的怪胎,反觀康諾出身於單親家庭,自幼懂得如何作為一個得體的孩子,功課好、有禮貌,同時也是運動健將,是學校的紅人。

梅黎安在康諾的身上感受到被愛的溫度,但她對愛的認知因自小的家庭因素而扭曲,最後康諾邀約其他女孩參加畢業典禮,彷彿再次印證自己不值得被愛。康諾在梅黎安身上看見靈魂的獨特性,引領他看見世界的其他可能,使他嚮往,但康諾對外在眼光極度在意使他無法處理這段感情。
「他喜歡給她這樣的感覺。有那麼一晌,他彷彿可以同時保有兩個世界,兩個不同的生活,像穿過一道門似的,自由穿梭其間。他可以贏得像梅黎安這樣的人的尊敬,又可以在學校受到大家的喜愛;他可以保有私密的意見與偏好,不引起任何衝突,也不必做出擇一捨一的選擇。只需要耍一點小手段,他就可以保有兩個完全不同的身份,永遠不需要面對他究竟在做什麼或他究竟是什麼人的質疑。」
梅黎安希望自己能像正常人一樣受歡迎、自在穿梭在社交場合,康諾則嚮往梅黎安特立獨行的靈魂,好像是旁觀者看待一切的處事態度。
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藝術技巧;人生是存在於你腦袋裡的東西
卡瑞克雷的高中生活在梅黎安與康諾第一次分手後結束,兩人各自來到了都柏林展開大學時代。場景從一個八卦逃不出幾個幾區的小鎮,轉到人們會參加晚會、討論希臘財政問題的都市。康諾與梅黎安在一個派對上相遇,此時的康諾無所適從。習慣了每個人都知道彼此的小鎮環境,在諾大的城市,康諾不知道如何表述自己,沒有行頭,沒有背景的他平庸地就像最廉價的那種壁紙,是聚會裡的隱形人。但梅黎安卻宛若降落在一座本來就屬於她所在的星球,這裡的每個人都追求特別,所有的一切都特別和諧,梅黎安聰慧、特別的靈魂在此找到伸展的空間,她家庭具有的財富也使她更容易顯得耀眼,如魚得水。
此階段的他們也來到艾瑞克森(Erik Erikson)提出8個人生發展階段中,探索愛的時期。成年早期(約20-39歲)階段是在配偶、朋友關係中探索親密與孤獨的發展,牽涉一個人是否能組成密切關係,體悟「愛」的意義。

康諾與梅黎安的感情特別之處在於彼此靈魂契合,他們曾試著不去理會階級差異的困擾,不去思考未來,僅專注在現在對彼此的心意,但家庭社會的差異帶來金錢觀的實際問題。現實逼碎了康諾的自尊心,他選擇轉身離去,此後兩人各自有自己的戀情。
梅黎安陷入了病態的感情模式,追求被脅迫、被暴力對待的關係,好似自己的存在越卑微,臣服於他人才能代表自己正常。梅黎安的感情觀讓我想起了張愛玲,張愛玲曾以「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但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里開出花來」來描述她對胡蘭成的愛。梅黎安也是,以為愛得更卑微,便不會被拋棄,尤其高中畢業舞會康諾的態度,使她難以捉摸「愛」正常的模樣。在某次為一名攝影師拍攝裸露藝術照時,對方對她施暴,對方說「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藝術技巧」,是一種實際表現的方式。對她而言,愛就像是一種演出,低微是她的表現手法。
康諾出生於單親家庭,從未和母親談論過父親。母親年輕,也代表曾經是為小媽媽。可以想像的,這樣的身份在小鎮的生活或多或少會被議論,因此如何表現正常、討喜,是康諾自幼的課題,他並不想獨樹一格,卻也嚮往和梅黎安一樣特別。進入大學生活後他曾經以為自己可以,但現實面的經濟壓力使他認知到他與梅黎安的社會階級差異,迫使他選擇平淡,選擇一個自己還算喜歡的女友,尋找一個還算過得去的平衡。直到高中同學自殺帶給康諾無比震撼,生命的無能為力讓他感受到「人生是存在於你腦袋裡的東西」,是想像的虛幻存在。「躺在地上的人生會比躺在床上、或躺在其他地方的人生來得更慘嗎?不會,人生還是一模一樣的。」
康諾和梅黎安都朝向痛苦的方向探索人生。像是一塊破碎的玉,各自往他處尋找修復自己的方式,卻找無靈魂棲身之所。最終他們回到彼此身邊,尋找相依時最穩定、平衡的相處角度。
可貼切名之為「轉化」的心性轉變有諸端神秘未解之謎,其一即是,在某人帶著獨特影響力碰觸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心悅誠服接受之前,天地之間的真相無從在我們大多數人眼前昭然若揭。——喬治・艾略特,《丹尼爾・德隆達》
小說的尾聲,康諾將受到哥哥暴力打傷梅黎安帶到他的家園,用親情、愛情試圖讓梅黎安冰冷的心感到溫暖。康諾並不想修復什麼,對他而言,無論是什麼狀態的梅黎安,都是他靈魂的另一半。一半和一半,才是完整。
「你知道我愛妳。他沒再說別的。她說他也愛他,他點點頭,繼續開車,彷彿什麼事也沒有發生,從某個層面來說,也確實是沒有。」
糾結的閱讀體驗,青春的苦澀練習
細碎的對話書寫方式,再加上時序的錯亂,在閱讀初期會覺得有些紊亂。不過就如前所述,這部小說所談論的是青少年細膩難解的情感,讀者像是在各個空間偷聽梅黎安和康諾私密對話的人,某種角度也滿類似於現在通訊軟體的使用習慣,片段的、未組織的、隱密的。
這本小說已被翻拍為同名影集,在2020年席捲歐美觀眾的心,將小說中的細膩、情感流動、性愛場面以鏡頭語言呈現。有些人認為影集比小說好入手,應該是,兩者對我來說都不算太喜歡,這樣的青春太苦澀,太過破碎,太過心碎。
延伸閱讀

|手刀入庫|Readmoo電子書AP-《正常人》
|角色解析|《正常人》8個角色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