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e to Heaven:我是遺物整理師》人生策展

by Debbie Yu
220 views

乾淨的環境、規矩的擺設、端正的空間,《Move to Heaven:我是遺物整理師》的故事從主角韓可魯與爸爸韓靜佑的早餐開始。

「啊,這裡 」患有亞斯伯格症的可魯對破掉的半熟蛋蛋黃發表意見。 

爸爸將蛋對調過來,「爸爸比較喜歡破掉的蛋黃」,他微笑地說。

破掉的蛋像隱喻,不善於習慣改變的可魯,將面對一系列突破框架的事情,像是爸爸的離去,以及素未謀面、不拘小節的叔叔曹尚久進入他的生活。

生者與逝者的人生斷捨離

《我是遺物整理師》有許多片段導演以俯角呈現主角群在逝者的空間中穿梭整理的畫面,通常是出現在可魯向逝者介紹完自己後開始工作的片段,很短暫。短短幾秒的畫面會讓我投射自己為房間的主人,和自己告別,和自己的生活告別。也像是主角可魯在定義並切換自己的角色的瞬間。

近幾年,斷捨離一直都是熱門話題,走向物質不匱乏的年代,物品的保值效益也下降,甚至有一說房價不斷上漲,假設以台北的房價計算,花一坪的空間置放雜物,等同於為這些物品花台幣60-70萬,所以留下來的東西必定得是重要的、需要的、有意義的才有價值。

天堂移居的工作可說是極致的斷捨離,原本屬於這個空間的人,沒有未來的篇章了,但怎麼樣將能代表這個人的事物濃縮進一個箱子呢?而這個箱子裡的物品不僅代表個人,更是對生者有意義的。斷捨離是需要練習的,抽離是重要的過程,在情感氾濫的時候,第三方客觀的立場是很有用的幫助。

定義與被定義

影集針對每一個委託案的敘事方式皆是以人開始。從外在的事物切入,例如制服、名牌、獎狀、照片等,初步勾勒出一個人的樣貌。接著跟著主角踏入空間,從中間區域的像是房屋擺設、空間格局推測其經濟環境及喜好,再透過最內在的部分,如筆記、便條紙推敲性格。

最內在的部分通常在第一次出現時,多會有幾秒視覺停留讓觀眾察覺,但不多做解釋,後續透過可魯腦內分析,我們才得以知道其代表的意義,那些看似無關緊要的東西,難以即刻辨別意義卻可能別具意義,更能代表性格。

在尚久將被撕下的書籍內頁丟進垃圾袋的時,可魯將黃色紙箱遞了過來,我和尚久一樣冒出「這也要?」的想法。

可魯果然是開啟上帝模式的人。

片中另外一個常用俯角表現的片段是可魯一行人將逝者重要物品放入箱子的過程。

這個過程中像是在做策展工作,需要大量閱讀、篩選、組合後再產出,需反覆驗證是否偏離核心,是否過度解讀。展覽並不是策展人與觀眾溝通的橋樑,策展人才是橋樑,為內容與觀者建構起交流的可能。有輕度身心障礙的可魯,總被說像是機器人的可魯,在這些時候總是能開啟超能模式,在細節瑣事中找到別具意義的事物。外在的可魯無法與外界有太多情感交流,但內在的他見微知著,對於情感有著極為敏銳且深刻解讀的能力。

不過,如果沒有觀眾,展覽也不成立。可魯在過程中義無反顧地尋找可接收遺物箱的人,深信每個心意都有被接收的意義,而獲得接手者的反饋才能使每一個案件立體並完整。

然後療癒自己

天堂移居的工作,像是可魯爸爸韓靜佑陪伴可魯練習的過程,他看見可魯最珍貴之處,也透過可魯的眼睛看見了更多難以察覺的重要事物。

影集中的數個委託案各有不同的解方,有些是為逝者傳遞聲音,有些是為生者建築城牆,有些是為可魯和尚久尋找答案。

那些來不及說的話,也許已經被寫在生活裡了。

0 留言

Related Articles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