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承辦一處日式宿舍修復並轉型為地方故事館開館的案子,那時再造歷史現場的概念剛孵化不久,一位推動的學者談起近幾年來日式建築的修復、日本時代故事的爬梳蓬勃發展,此時此刻的臺灣宛若是文藝復興的時代。這個概念是我在該案最大的收穫,提供了一個我從未思考過的角度去看待我們所在的這片土地與其過去的故事,和當下我們所經歷的時代。
呼應一百年前文化協會致力的文化啟蒙運動,此刻的我們也正努力梳理自身的文化及定位,透過與遺失的過去對話,重新找尋自己的根基。
在被抹去的歷史中挖掘出美的鋒芒
《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對我而言像是《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的序章。《不朽的青春》開拓了觀者對於臺灣過去美術的想像,為藝術史學者顏娟英與她的團隊的研究計劃階段成果,尋找由藝術家家屬保存和散落在民間與公立機構的臺灣現代美術作品。這些作品有許多久未展示或不知去向,研究團隊仔細踏查每一縷線索,在被抹去的歷史中挖掘出美的鋒芒,讓作品有機會再次面世。
《不朽的青春》的紀錄影片中,顏娟英教授提到,此時的我們去理解1920、30、40年代的美術史相當不容易,除了語言的變化,我們對當時的時代精神與脈絡當是不太清楚的,因此是難以去理解、投射當時的青年是如何相信美術創作能夠改變臺灣社會。
若說《不朽的青春》重現了藝術家們在當時對藝術創作投入的熱情,那《光》則是試圖梳理這股熱情與抱負來自何處的可能。1921年臺灣文化協會成立,是日本時代最重要的文化啟蒙運動團體,以治癒臺灣「知識營養不良症」為目標,透過宣講、讀報社、活動寫真等方傳遞新思想、觀念、鼓吹自由,啟迪民眾對生而為人的自覺,從性別、身份、家庭、價值觀、乃至世界觀思考並地位自身。

美術之於文協:時代的眼光,時代的紀實
歐洲經濟合作發展組織對於文化的定義是:文化是構成一個社會或社會團體精神、物質、知識與情緒的整體獨特之特徵,不僅包括藝術與文學,也包括生活模式、基本人權價值體系、傳統信仰等。(註1)同百年前,文協所孕育的,是人民對自身的自覺。
在識字率只有3.9%的年代,文協選擇用宣講、美臺團巡迴活動寫真播映、讀報社等傳遞理念,所運用的工具皆為語言,這群精通日語的知識菁英深諳語言之於傳播速度的重要性,於是他們透過臺語,企圖讓所欲傳達的理念更口語、更易傳播。又或著他們使用文學,有別於聚集人群的活動,在印刷普及之後,報章、刊物提供了一個將理念、論述傳遞更遠、更廣且精準的手段。
那,美術創作呢?
在文協百年的這一年,全台各公私立館舍以此為題的展演百花齊放。臺灣文學館以文學切入,談文協是一封百年情書與文字傳遞的後座力;臺灣歷史博物館以歷史場景切入,談文協將人民的想像自足下的土地開拓至世界的願景;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以影展致敬,談文協透過映向播映與辯士傳遞理念的手法。
美術在文協蓬勃輝煌的這十年,所扮演的角色或許不是一有力的傳播手段,而像是紀實,透過創作手法的轉換、圖像聚焦的所在,我們能從中推斷出時代的發展脈絡與思想足跡。臺北市立美術館的走向世界:臺灣新文化運動中的美術翻轉力》與《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皆為這樣的意圖,前者完全聚焦於美術創作,後者著多了其他藝術創作的探討,如文學、戲劇等。
因此,我認為對於文化協會及其時代背景有基礎認知,在觀賞《光》特展時才能更切入展覽所欲傳遞之論述,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單純以美感觀展,亦是一個豐富且令人感動的藝術饗宴。
從《少女》胸像追溯《甘露水》
在《不朽的青春》紀錄影片中黃土水1919年的作品《甘露水》仍是剪報中的模糊圖像,而今那樣神態自若、優雅堅定的甘露已出現在《光》的展場之中,好像是2020年再現世人面前的《少女》胸像冥冥之中的呼喚,牽引《甘露水》露出曙光,讓研究團隊尋找到它一般。
北師美術館有別於其他美術館白立方的樣態,它是一個有光影變化的場域,光線會呼吸。去年看見窗前的《少女》胸像,在光的照應之下,堅硬的大理石肌理顯得柔美而晶瑩剔透,充滿空氣的質地。而今年看見《甘露水》,展區圓弧狀包圍的暗示性與光的導引,使人的視線能環繞作品,光在明暗面敘述其美的所在。我很喜歡主視覺的設計及《甘露水》初次曝光的攝影巧思,這件作品是適合環顧的,每一處、每一個面向盡是美的詮釋。
然而這樣的美麗曾被棄置在車水馬龍的火車站,裸體的雕塑不符當時的民風,被墨水噴濺,被視之為無物。最終《甘露水》隱匿在工廠角落,與粉塵相伴,被麻布、塑膠布層層包裹、覆蓋,以塵埃之姿靜待重見天日的時刻。好似一具木乃伊,保存著的是臺灣維納斯,與那時此刻臺灣昂首自信的模樣。
修復師森純一在修復《少女》胸像曾提及,「雕刻師志在將時間封存進作品裡,想要禁錮時間。不要小看這一個瞬間,只要作品能夠封存一個瞬間,就會變成他所追求的永劫不朽。」雕塑作品每一刀都是時間的鑿痕,是封印時間的意念。在穿越百年後,森純一在拭去、修復作品的髒污時,則說「髒污的部分,可以視為時間以髒汙的形式被保留在那裡。」
封存47年後,我們在《甘露水》身上仍能依稀看見藍墨水的印記,時間將墨水與大理石肌理同化了,時光也是作品的一部分,印記更是時代的紀實。
《甘露水》並非《光》特展策展企劃的開端,而是在策劃過程中才出現並加入,完整了《光》以美術創作與文協對談的企圖。這點非常有趣,《甘露水》完成創作的時間與臺灣文化協會成立同年,百年之後,它更選在此刻,自信優雅地再次走入世人眼中,刻印這個時刻。而它所選的空間是創作者黃土水的母校,且是一個有光線的美術館,真正的「重見天日」。
嘗試的勇氣,是藝術創作者對文協的呼應

在《甘露水》亮點展品之外,本次特展以「生命的恆流」、「風景的創造」、「大眾與摩登」、「自覺的現代性」四個子題出發,不乏首次展出之作品,延續《不朽的青春》計畫目標,觀者能在作品中看見臺灣現代美術翻頁的過程,像是攤開時光一樣,在此時此刻的展場中,能一覽時代的變化。
與文字、語言、歌曲、活動寫真不同,藝術創作的理念是需要透過其他介質論述轉譯的,因此本展將之以上述四個子題分別呈現當時藝術家在創作領域上的追求足跡。在理解創作者創作特別之處之前,應先建構的是對時代場景的理解。
生命的恆流|從自畫像談自主意識自覺
1920年代,日本治台進入穩定狀態,且經歷1914年至1918年慘烈的第一次世紀大戰,動搖了西方列強對殖民地的統治權威,這股風潮也向臺灣襲來,日本允諾臺灣更大的殖民地自治權,同時此時的臺灣在日本統治之下,相對的是繁榮且現代的,時局穩定且物質滿足的情況下,社會才有喘息的空間開始探討自我、文化存在的意義。
「生命的恆流」所展現的是當時的藝術創作者將目光投身於自己與周遭,在作品中可嗅見人文氣息、情感與生命。雖然藝術作品都有很高解析度的數位復刻,但作品的力度與別緻所在總是要現場觀看才得以瞧見,油彩在光的陰影面建構的厚度,是使作品富有生命力的表現。
在這個展區的作品中,可以看見許多藝術創作者的自畫像或人像,呈現對自我主體性的反思,也是對於內地延長主義的拮抗。
風景的創造|從寫生談美存在於我所在的地方
中國推動白話文運動,強調我手寫我口。同樣的,文協將口中的語言畫作為文字,在其發行的刊物《臺灣民報》捨棄日文,以殖民地漢文的文體書寫,並廣設讀報社、民眾講座,啟蒙民眾,從語言性探索自我,並達到「言文一致」。
衍伸至美術創作,繪製出眼中所見的,繪製腳下這片土地,同樣也是對自我的探索。
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者認為田野調查不應以偏遠社會唯一對象,應該從「你站立的地方」開始。(註2)對於文化的探索,同樣也是應從自己所在開始。在此展區可看見多幅寫生作品,凝視本地的風土民俗,並投射心裡,因此這些作品並非以「擬真寫實」為唯一目的,作品中也能看見創作者對地方的重新詮釋。
大眾與摩登|從不同面向討論臺灣樣貌
這個展區的作品相對複合,有人像作品、以群眾為主體的庶民生活寫生,也有現代主義的拼貼畫。並非無主體性,而是以多樣作品呈現當時思想奔馳的樣態。在藝術家思考自身與土地後,將目光轉向所在地區的生活,特別喜歡藍蔭鼎1924年的作品《夜晚的麵攤》以日常生活場景為題材,應是清透的水彩變成濃烈的用色,逆光的表現手法使畫面帶著野獸派畫風,別具張力,也展現出藍蔭鼎與後期風格截然不同的藝術表現。另外的小彩蛋是,藝術家在作品後面用日文提上「蕎麥麵」。
1920年代前後,第一批接受新式教育的「新女性」出現,他們擺脫纏足,邁向自己的未來。文化協會也提倡女權,此階段的戲劇作品也以自由戀愛與婚姻自主觀念的題材較受歡迎。1930年代,摩登一詞成為這類女性的代名詞,以之為題材的繪畫作品也很多。在畫布上的技法不僅可以看見西方文化的融入,在題材上如裸女或女性放鬆的姿態都成為選項。
此展區想要呈現的是在文協活動興盛的同一個時空下,美術界也在畫布上、雕刻作品上投入不同的想像,吸收外國知識,嘗試新主題,試圖以畫筆探索並呈現臺灣的樣貌。
自覺的現代性|從群眾出發探索土地

在這個展區,是以群眾為主體的作品,主要描繪當時庶民階層的生活形象。展區中特別喜歡李梅樹1948年的作品《黃昏》,油畫的質地與現場的光線串連,就像畫的遠處有夕陽正西下,作品份為立體。觀展時想起米勒1857年的《拾穗者》,而實際上李梅樹參考的是藝術家布列東《召回拾穗者》,在作品及主題上是相似的,都存在著對於土地的關懷,《黃昏》可說是中西融合的創作。作品創作的時間是在臺灣文化協會分裂之後,然而從作品中仍能看見文協所欲推廣的理想,在作品中能看見藝術家對於土地的情懷,對生活的記憶。
觀展彩蛋
以《甘露水》為中心,在展場中建構出的文化光譜
愈深的夜,有著愈亮的星。
本次展場設計與《不朽的青春》的展場設計為同一團隊,設計調性與使用媒材相似,以具有質感的樂土為塗面,採以單色輔助,並透過幾何圖形建構展場意象。《不朽的青春》在北師美術館特有的挑高、自然光空間中以層層堆疊的拱形的牆建構展區,而進入展區即可凝視於遠方的《少女》胸像。隨者觀者一步一步地走向作品,宛若是一步一腳印地穿越時空,與不朽的青春相遇。呼應黃土水所說的,「永劫不死的方法只有一個,這就是精神上的不朽」。

而本次特展《光》則以《甘露水》為出發點,弧形展牆環抱之,宛若是以《甘露水》為中心所建構起的星系,而觀者是穿梭於其中的星辰。與《不朽的青春》截然不同,在接近《甘露水》的路徑同樣是層層疊疊,但是是迂迴的,或許就像是這半世紀的藝文界人士尋找《甘露水》的歷程,是困難、處處碰壁的。見到這被封存的美麗之前,需解開重重關卡;在半世紀的尋尋覓覓之後,在打開封存在工廠裡的木盒之後,在打開麻布、塑膠布之後,在清理時間在作品上帶來的痕跡之後,《甘露水》終於,以優雅的姿態沐浴在陽光下。
百年之前/百年之後:臺版文藝復興皆以臺語作為意念傳遞的工具
展場三樓有一處展示了賴和兩個時期的照片,一張為早期盤髮、留辮子的造型,另一張則為日本時代仕紳的衣著打扮。賴和出生於1894年,幼時在在私塾接受漢文教育,有著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後進入臺灣總督府醫學校(今國立臺大醫學系前身)就讀,熟捻漢文、日文,以及母語臺灣話。賴和曾參與臺灣文化協會的成立,並為其重要幹部,同時致力於推廣新文學運動,在傳遞思潮時,他選擇以臺灣話為媒介,以貼近土地的語言,讓其理念能被廣大的社會群眾接受。
百年前的文化推廣,臺灣話為最重要的意念傳遞工具。為讓觀眾多少能體現反殖民運動的語言情境,北師美術館在策劃本次展覽時,特別在語音導覽的部分加入臺語(據說原本有更多語言版本的企劃)與百年前文協運動對話。我認為是非常可愛的巧思。更有趣的是,華語版與臺語版的導覽都無那種過於專業的商業感,語調中是可以感受到錄音者的情感的。仔細一看兩個版本都是音樂人來做詮釋,華語版邀請到的是珂拉琪Collage 樂團,臺語版為廖士賢。
有人說珂拉琪Collage 汲取日系養分,吼唱出臺灣故事,如同團名中「Collage」英文原意是「拼貼畫」的意思,他們在音樂裡匯聚的元素多元且細膩,甚至兩位樂手所喜好的音樂也不盡相同,但彼此尊重,理性協調,譜出協調且令人耳目一新的音樂。更愛的是珂拉琪Collage 在詞曲上的意境營造,好臺灣,好愛,好深刻。北師美術館與珂拉琪Collage 的合作,完美詮釋了臺灣文化協會的意念,非常棒的選擇。
錄製臺語版的廖士賢老師也為語音導覽音樂的編曲人,不僅是口稿,音樂也為聽者娓娓道來時光的故事。廖士賢老師曾獲金曲獎第30屆的最佳臺語專輯獎,並曾說「臺語才是最接近我靈魂狀態的語言」,是熟捻臺語的創作者,但在館方credit名單還有一名臺語顧問鄭順聰,我想是因為書寫者的語言習慣是華文,但專業知識切換成臺語時,的確是需要專業的角度去轉譯語言的節奏及敘事的方式,而且在會場的說明牌人名、專有名詞都盡量標註臺羅,令人非常感動。
小結
近年來北師美術館逐漸走出館舍的定位,就像是修復師般,透過藝術作品的找尋、梳理與展示,修復了早期遺落的那一塊故事,逐漸展現出臺灣文化的瑰麗。而這個場域的定位特別之處更在於,此處是孕育臺灣現代美術誕生的場域,是時代的見證所在。
透過美術論述文協百年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不過若以觀察者的角度思考,美術創作是最佳的紀實方式,筆畫間的手法與主題,皆能呈現當時美術界的思潮,看見新舊文化、東西方文化的衝撞與火花。所以《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所欲做到的並不是解釋文協百年,而是提供觀者關於百年前時代氛圍的一種想像。
另外,可能是期待將「光」的概念更完整的呈現在展場設計之中,所以展示規劃及動線並不是非常直觀,作品說明牌不是直接貼在作品旁,文獻及作品是錯落在個展區展牆的兩面,僅能透過作品說明牌的顏色暗示去理解展區。起初有點困擾,不過後來在看作品時,反而會在心裡猜猜是哪個藝術家的作品,作品說明牌則像是在對答案,好像也能算是種觀展趣味。不過就如同前面所言,對於臺灣文化協會有基礎認識後再去觀展,會是比較順暢的觀賞體驗,且本次展出有超過十件以上從未面世的作品值得一看。
當然,如果只是為了想見《甘露水》一面,也是絕對值得的!
展覽資訊
展名|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
展期| 2021.12.18 – 2022.04.24
地點|MoNTUE北師美術館
藝術家|劉錦堂、賴和、倪蔣懷、陳澄波、黃土水、郭柏川、廖繼春、李梅樹、王白淵、藍蔭鼎、張維賢、陳植棋、陳進、鄧南光、郭雪湖、李石樵、劉啟祥、蒲添生、陳清汾、張才、洪瑞麟、林之助、林摶秋、莊世和(依出生年排序)
入場方式|需預約入場,開放30日的預約,例如2021年12月10日預約,可預約至2022年1月8日,以此類推。個人預約連結
延伸閱讀
|展覽詳情|北師美術館官網: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
|語音導覽|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 語音導覽
|展場設計|揭開臺灣美術的青春印記—《不朽的青春》展示設計再發現
|展覽賞析|封存近50年黃土水《甘露水》在陽光沐浴下亮相!北師美集跨領域策展團隊,推「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大展
註1:參考自邱昌泰《文化行政與策略》,其出處OECD (2014). “The ‘Trade and Culture’ Issue, at the Origin of the 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Diversity of Cultural Expressions.” FICDC.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6 October 2014.
註2:參考自邱昌泰《文化行政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