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所考試:臺藝大藝政所申請分享

by Debbie Yu
1815 views
person writing on the notebook

上週四(3/24)臺藝大研究所放榜囉!很開心正取考上了,想趁新鮮,把前陣子做得準備記錄下來,分享給未來準備申請藝政所的人。

個人背景

我畢業於師範體系的非傳統中文系,但沒有修教育學程,倒是跑去輔修了文化創意產業的系所,上了一些策展課、行銷課,大學的自己滿喜歡看展覽,也曾報名擔任展覽的導覽志工。畢業後,誤打誤撞進入現在的公司,一路工作了好幾年。

這份工作主要承接政府標案,常接觸到文化局或其管轄下的博物館群,因緣際會做了滿多前瞻計畫下再造歷史現場的專案,遇上了很多為此努力的人,也因為工作能用不同角度重新認識、觀察腳下的這片土地。感動之餘突然感覺到自己在專業知識上的不足,希望自己可以站在更宏觀的講度看待事情、提出各具觀點的看法,於是感覺到是時候該進修了!

另外是在去年夏天,工作上遇到滿嚴重的挫折,陷入不太理想的狀況,發現自己將絕大多數的成就感都建立在工作上,不是健康的生活狀態,於是我開始寫部落格,而進修也是在差不多時間開始有了這個念頭。

前期準備

1、檢視自己的工作

從檢視自己的工作狀態來重新檢討自己希望改進的地方,也透過這樣的過程讓我重新檢視這份工作所獲得的經驗與能量。

2、爬文

PTT、Dcard、部落格、系所官網、臉書、學長姐實習心得,並尋著ptt的資訊,我也有看追蹤年度十大藝文新聞,以及劉俊裕教授的臉書。這些資訊有助於我後續產出審查資料,也讓我對於系所有初步的概念。(來到這個部落格的人,應該正在這個步驟吧!)

很感謝願意分享的人,讓我獲益良多!

2、閱讀系所論文及相關書籍

現職的工作對我來說滿重要的,且目前沒有停下來的打算,因此在申請研究所的過程主要是用自己的閒暇時間來做準備。首先找了藝政所學長姐過去的學位論文,了解可能的研究方向也認識教授們的研究方向,(然後發現自己對於專業用語還真是很陌生)!

另外我讀了,丘昌泰的《文化行政與政策》。這本書類似於教材,從文化的基本概念談起,並講述文化行政的特質、體系、思維、政策等。涵蓋的內容頗多,屬於入門指南,用來建構基本的知識架構。讀這本書的過程有點像是把腦袋裡散落的書籍重新歸類上架,意思是工作上遇到的許多經驗其實是有脈絡的,透過閱讀讓我重新檢視在過去工作中我所獲得的能力、概念有哪些。

3、參與系所相關活動

在報考前我有去參加劉俊裕老師所主辦的蔓計畫框架下的座談會,聽產業工作者的經驗分享,該場次也有學生的學位論文發表。在此之前,我對於研究所的樣貌是陌生的,參加這個活動讓我有比較具體的想像。(不過當時的心得是:哇~~看起來這個所真的很扎實啊!我真的可以嗎?)

藝政所在今年一月有舉辦開放日活動,該場次有畢業學長姐分享,也有碩一生的研究方法的成果發表。不過當時我有工作走不開,沒辦法去。

如果不知道自己到底適不適合唸研究所,系所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我覺得這類的活動是可以參與的。

wood dirty writing leaf

申請資料準備

申請資料在招生簡章中對於各項內容都有格式、字數限制,所以整本製作下來滿薄的,(我的22頁)由於報考學生很多,切記!一切精要、要有亮點。

00、目錄
00、簡歷
01、歷年成績單
02、自傳(1,000字內為原則,含報考動機與未來生涯規劃)
03、學習規劃(500-1,000字)
04、研究計畫(1500-2,000字)
05、對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專業領域個人見解(1,000字內)
06、語言檢定證明文件
07、其他

簡歷

在簡歷中,我選擇寫和自傳完全不同的自我介紹,約100字,主要說明自己的人格特質。其餘的概要說明自己的學經歷、歷年成績,還有休閒娛樂。

自傳

我寫了「因為」、「所以」、「於是」三個段落,分別說明報考動機、未來展望、執行策略。由於工作了好一段時間再返回校園,對於想要的目標相對明確,而進修研究所則為完成目標的辦法,因此我的結構是先談過去,再談遠程的未來,最後才提近程目標。

學習規劃

從藝政所的網站中學長姐分享,大概可以知道多半是唸兩年半到三年。我目前也是以三年為期程,並設定自己修業的三大主題目標規劃接下來要研習的課程。

研究計畫

研究計畫分為「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參考文獻」四部分撰寫。在撰寫研究計畫時,我將一般會單獨列出來的「文獻回顧」放在我的研究方法之中。

研究主題則是擷取我在這幾年做的專案中感到困頓的地方來進行,討論在文史展中運用復刻場景對觀展者的影響。機關在執行文史背景的展覽時,多半對於史實的考究份外嚴格,然而要做出一檔有趣又不偏離史實的展,其實是很需要想像力的。想透過研究的過程,了解各館舍在進行此類型專案時,結合的資源以及遇到的困境,並透過觀眾回饋了解是否符合預期效益,以及可改善之處。

幸運的是,也有學長姐有類似主題的論文可作參考。所以在初步準備階段,調查及閱讀學長姐的畢業論文很重要,能幫你找到初步的方向。

對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專業領域個人見解

老實說這部分是我想進修很重要的原因,在提出個人見解的部分我需要多加磨練,無論是專業知識背景或是批判思辨能力,這點我也寫在我的學習規劃之中。而這個部落格,也是我為了加強這方面能力而開設的。把輸入的東西再輸出,進而重新組織新知,加強記憶。同時也為了寫一些新的東西,讓自己更廣的接觸不同領域。

在「專業領域個人見解」的部分,以藝術管理的角度,我把「《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穿透最深的夜,才能看見最亮的光」這篇文章重新剪裁。不過我後來檢討認為自己寫得角度太多了,在有限篇幅中應該專注於單純的幾個點來做論述,才能夠比較有內容。

其他

我放了一些執行過的專案工作經歷,並個別加以說明。

focused woman writing in clipboard while hiring candidate

面試過程

1月份繳完資料我就去忙碌我的工作啦!

在面試準備的主要工作有:重新檢視自己的審查資料、想自我介紹內容、關注年度十大藝文新聞(雖然是北藝主辦的項目,但我們活在同一個時空嘛!我認為是一個好的接收管道)。

面試過程每個人7分鐘,依報名順序排序。面試過程由三位教授進行輪流提問,分別為殷寶寧、廖新田、劉俊裕教授。面試空間則是在系所內的小會議室,還有一台錄影機會一旁側錄。

面試的內容大致如下

  1. 自我介紹
  2. 研究方向
  3. 研究方向似乎與我的研究計畫不同
  4. 對於再造歷史現場的看法
  5. 對於《光》的展場設計的看法

自我介紹的部分,在簡要說明學歷後,我從我在搭便車的旅行中的一段經歷反饋回來我在工作時的感觸。當時意外搭上了一般載了百噸蘋果的大卡車,讓我意識到那個在臺灣餐桌上吃的那顆蘋果,所經歷的途徑是這樣遙遠,且充滿故事。後來在做展覽時,尤其是工藝類,總會讓我想起從原料整備、到設計、到製作、到展出,每件作品背後應該都有著許多我們看不見的故事。目前在做這份工作,我想要抽絲剝繭,再回頭了解政策設定反映到文化活動的過程。

在研究方向的部分,我提到我有去聽蔓計畫的講座,教授隨即提問蔓計畫在談的是文化政策面的東西,與我研究計畫的方向似乎不太相同。我很坦白地說,這其實也是我念研究所的目的,想摸索出研究的方向,另一個面向而言,政策與展示方式其實是息息相關的。

第四題,對於再造歷史現場的想法則是針對我的研究計畫內容提問。第五題則是針對專業領域個人見解提問。

教授們都很溫和,不是那種想要考倒你的氛圍,而像是想聽你的看法。以這次面試經驗而言,教授們會從你的審查資料快速地抓出關鍵字,來作為面試的題目,因此在準備審查資料的同時,就是在準備面試唷!或許可以在製作審查資料的時候,就可以開始預設可能被提問的問題,並加以練習。

結語

12月公告招生資訊,1月初開放報名並提交申請資料,2月中下旬面試,3月中下旬放榜。在準備研究所的過程中,由於我有正職工作,所以盡可能地將生活中、工作中可用材料先規劃下來,並應用在申請資料的製作之中。不過,這段過程確實很累,所以還是要給自己拍拍手!有堅持完成這件事!

來!因為你不進場,你永遠不會找到答案。

關於到底要不要念研究所,在報考前我看到了劉俊裕老師的這篇文章,裡頭的這句話讓我決定按下申請,是吧!要進場得先買門票,然後才能開啟新的旅程。

以上,希望能幫助到想要報考的人,也謝謝曾經分享過資訊的大家。

延伸閱讀

|經驗分享|研究所考試心得|台藝大藝政所分享
|經驗分享|PPT-北藝藝管/台藝藝政 經驗分享
|經驗分享|PPT-臺藝大藝政所準備心得

0 留言

Related Articles

留言